close

1.大腦的密度與後天的經驗呈正相關、過去的經驗造就現在的你:我們常常藉由演練習題或實作實驗來幫助我們去體驗某種知識或定理,正是因為藉由這些親身體認的經驗才能架構區大腦中更緊密複雜的迴路,幫我們去面對並解決實際面所面對的問題;反之,若我們只是紙上談兵,而非真正踏實的去累積經驗,便很難能將知識灌輸進入我們的腦中,也就是無法融會貫通。另外,老師在上課時也提到做志工對青少年品格養成的重要性。因為面對我們不熟悉或未從事過的事物,我們容易以主觀的角度、片面性的解讀。換句話說,就是以自己的經驗或價值觀強套在我們所觀察的事物上,因而容易造成誤解或是無法站在對方的立場來體察整體的現狀,也就是無法以同理心來體諒或是幫助他人、付出合適的關懷(不帶有歧視的言語)。因此,透過當志工的經驗,我們能夠真實的體驗某些我們可能有主觀認知偏差的事物、也能夠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除此之外,志願服務弱勢族群的朋友還能讓我們更深入的了解他們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唯有親身協助他們才能真正掃除對他們可能或多或少帶有的有色眼光。在Marco Iacoboni 所著作的《天生愛學樣》一書所提及的鏡像神經元也可用來解釋這個現象:當我們累積志願服務的實戰經驗之後,只要面臨相似的事件,就算沒有親身參與,或只是看到、甚至想像,我們的神經都會被活化,這也就是同理心的養成,藉由志工經驗將同理心內化。

2.多看課外書可以觸類旁通:由於經驗與知識的累積可以提升大腦中神經迴路的密度。現今的教育標榜升學考試主義,莘莘學子往往短視近利,拼命專研教課書,而忽略了課外書的重要性。其實知識是可以累積的,而且知識是一體的,正如老師所說,知識沒有課內課外之分,只有有用無用之分。當我們在閱讀有益的課外讀物時,我們正在蓄積自己的背景知識(background),而後再遇到相同領域或相關的概念時,我們的大腦中3D的神經迴路便可以被迅速活化、連結,加強學習與了解的深度及減少學習的時間,這便是為什麼閱讀較多課外書的學生可以吸收較快的原因,就是透過這種觸類旁通的概念使然。

3.掌管記憶的海馬迴(Hippocampus)在五歲之後才逐漸成熟:老師上課曾講過一個有趣的例子:幼稚園的小孩常常邊打人邊說對不起。因為小朋友的大腦(邊緣系統)都還沒有完全發展完成,也就是說,小朋友還沒有能力完全掌控自己的行為,因此,做家長的不要操之過急,不過度責罵小孩,因為這樣可能會讓小孩失去自信心,而導致做起事來畏畏縮縮、害怕犯錯。也就是父母在教育小孩時要記住「多鼓勵少責罵」、“You catch more flies with honey.”的口訣。

4.大腦是用進廢退的:市面上很多潛能開發、大腦開發都是錯的。在我們的大腦中只有所謂的「用進廢退」,沒有一個腦區是閒置的,當我們原本掌管某一項事務的神經迴路久未受刺激時,這條迴路就很可能被充當成其他功能的迴路。換句話說,常被刺激的迴路就會日益壯大(神經網絡更加密集),而不常使用的迴路就可能日漸退化。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鼓勵老年人培養動腦習慣(例如:打麻將、下象棋、寫書法之類的活動),正是避免老年癡呆症(阿茲海默症)的良方。

5.天才就是放對地方的人,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傳統華人的父母的會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從小就將小孩送進補習班和才藝班,希望小孩能成為一個品學兼優、多才多藝的人,然而卻忽略了小孩真正興趣的所在。有些孩子天生度算術一竅不通,但父母希望他們考取數理資優班,好為以後的升學鋪路;有些家長認為小朋友創作詩文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認為他們以後會養不活自己,凡此種種都跟我們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想法有關。而且台灣的教育很可惜之處就是從小沒能讓小孩子有探索自己性向和興趣的機會。老師說得很好:「如果愛因斯坦生在台灣,那他現在一定還在學寫字。」從社會上的觀念來說,很多人看不起一些從事低下階層職業的人,甚至帶有歧視,殊不知一日之所需,百工之為備的道理。正因為這種觀念,傳統的台灣社會認為只有讀醫學、法律、電機等熱門領域的人將來才會有出息,而一窩蜂地將小孩推入這些科系之中,很多人就因為這種強迫式的教育方法,犧牲了自己的天賦,被迫走上被安排好的人生,而這些人終其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怎麼會快樂呢?天才就是放對地方的人,每個人都應該以自己的天賦為終生的志業,也只有如此才會以熱情去面對自己的工作,這樣的人生才會快樂、才會有意義。正如老師上課舉的例子,愛因斯坦的腦比正常人的比例還小,但掌管空間概念大腦的區域的密度卻異常的大,後來還發現愛因斯坦是一個閱讀障礙者,這告訴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全才,天才只是善用自己天賦的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育 學習法
    全站熱搜

    霍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