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資訊相對對等的時代。在台灣,電視有一百多台的選擇,而除了少數公視、原視、客家電視台外,無不以營利為市場生存的叢林法則。自由市場的競爭下,收視率影響電視台的收入,所以節目紛紛下猛藥,游走法律邊緣在所不惜。每個橋段、每個口吻都希望正中閱聽者的胃口。是否平衡報導、是否符合報導的比例原則都不是考量的重點,觀眾看了爽最重要。這種惡性競爭的後果,不知道讓多少觀眾成為憤世嫉俗,缺乏建設性批評的公民。
人人都是記者和評論員。在社群網站和BBS的媒介下,我們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或意見PO上網,讓大眾知道。然而,很多的臆測或不付責任的言論也漫天飛揚,鄉民文化和名嘴文化就成為其中的代表。這些媒介能抒發個人感受,也會形成一種連鎖效應和社會氛圍。不但影響大多數人對政府施政的評價,也將左右民眾對於自己幸福感的評等。
作為施政者,政策制定的公平性和前瞻性當然是政府最基本的功課。然而,作為參政的學者,政策宣傳上的傲慢卻是萬萬不可的。前一陣子,政院經濟動能推升方案的廣告,就踩到了這條紅線。沒有一個人是各方面的專家,因此,我們需要政府來集結一群專家,來幫我們擬定政策方針,並說服民眾,我們的政策制定是正確的,並且是符合民眾福祉的,而非一句「反正解釋再多,你們也聽不懂!」這種卸責、輕蔑的口吻帶過,說實話如果是這樣,那宣傳體系有何用?民眾會有何反應,以同理心相待,不難想見。
在媒介多元的現況下,與其怪罪這個時代讓政府難為,不如妥善運用這些媒介做有效的政策溝通,拿出民眾有會相信的證據、講出民眾能感受的說法。運用各種不同媒介的平台,針對不同職業和群體的需求,做出適切的回應和說明,這才是一個積極有效且負責任的做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