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在看新聞時,政府官員在面對數多爭議性話題,多以「依法行政」或「謝謝指教」來回應,讓許多民眾的感受不是很好,民眾普遍的直覺是「好官僚喔!」或是說,「怎麼又是這一句,可以換個詞嗎?」尤其在面對很多弱勢團體的訴求時,倘若政府的態度也是依法行政,一般民眾的反應,多會同情弱勢的處境,甚至說出「我們要這樣僵化的政府做什麼?」
在跨年當晚曾揚言癱瘓台北捷運「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的案子而言,當記者問到總統府的看法,府方表示一切「依法行政」。就一般身為媒體受眾的我們,其實最想看到的是,政府要怎麼處理這個爭議,怎麼解決這些年過半百的勞工所面臨的困難,因為「依法行政」只是最基本的原則,它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國家在執行行政權和立法權的同時,都必須遵守「依法行政的原則」,這也是台灣身為一個法治國家所必須恪守的基本要件,誰都無法想像我們身處的家園缺乏秩序的規範,抑或是朝令夕改。然而,身為政務官的,我們的期待是什麼?只會說:「依法行政,謝謝指教」而已嗎?
我認為,政務官在面對這些議題時,除了依法行政的基本依循外,必須更有肩膀的說出民眾所面臨的困境,與政府有哪些可以協助民眾的施政方針,例如在現有的法律底下,有哪些配套的可能,或是,透過立法院的修法,來鬆綁某些不合時宜的法律。我們當然不應期待每一個部會的長官都能了解各個領域的所有環節,更不能貿然作出承諾或擔保,因為政策的制定,不比辦家家酒,必須有各項專業的考量。但是,政務官必須在兼顧時效性、全面性的情況下,給民眾一個清楚的說明,不僅能有效防範有心人士刻意的炒作、積極解決民眾受損的權益,最重要的是,能真正讓廣大的民眾感受到,除了「依法行政,謝謝指教」之外,政府「更真實的存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