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身邊很多老師和學長姊都是這方面的專家,僅提供給非醫療專業的朋友參考,一點點小見,請不吝指教。]
五大皆空已不是新聞,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也為人詬病已久。然而全民健保卻是政府施政滿意度名列前茅的幾個政策之一。
隨著經濟成長,國民所得增加,人民的健康意識逐漸增加、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高齡化社會的趨勢等等,讓國民在醫療上的花費日漸增加,健保費又因種種政治因素無法增加。一樣的總額下,醫療需求卻不斷增加,醫護人員就淪為被剝削的對象,收入大不如前。
再加上很多健保點數的分配與付出的心力不成比例、病患維權主義高漲,醫療糾紛多,許多醫師紛紛選擇較具生活品質、風險低、收入高的科別進行執業,而讓五大皆空的情況日益惡化。
偏遠鄉鎮的生活機能不如都市,交通不便、教學醫院聚集在都市、醫療市場不夠大等因素造就了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像徐超斌這樣深具理想且願意付諸自身心力的醫師雖然不少,但也解決不了整個醫療結構性的問題。
賣理想的醫護人員,在面對繁重的醫療工作、生活品質長期不良、病醫關係惡化、甚至訴訟纏身的情況下,有多少人還能燃燒熱血,為了這份使命感?並不是說醫護人員現實或缺乏使命感,只是再有使命感的人,也是人不是神,也有會累的一天。
要解決這樣的困境,以經濟學的理論來說,就是要製造「誘因」。什麼樣的制度和配套措施能吸引醫護人員前往偏遠鄉鎮執業,不能只是被迫下鄉,而是心甘情願地在當地提供醫療服務。可能是改設當地生活機能,例如義大醫院的周圍造鎮計畫等,抑或是提高的薪資水平等等。
近來在推動的《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醫師去刑化、醫師納入勞基法等努力,讓醫療從業人員的未來似乎看見了一絲絲若隱若現的曙光,然而在執行上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另外,點值與付出不符的狀況也有待改善。
賣理想的人也有累的一天,真正的解決之道,必須從上游的制度面著手。唯有從政策端、醫院端到醫師端通盤的評估和檢討,才能真正落實全民健康的便捷和保障。
留言列表